只要是到了秋冬季節+低溫寒流來襲=就有可能發作
像是...
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酒糟皮膚、蕁麻疹...之類(_發炎過敏反應_)
嚴重時...需要打針處理...
看過幾次皮膚科...發現每次醫師開的藥都不太一樣,效果也不太一樣...= ="
所以...
我想不是很嚴重的話...
自己去藥局買成藥急救處理
局部抗生素或類固醇治療:患者常因搔抓後有傷口產生,容易有感染的風險。在此情況之下抗生素與類固醇並用,比單使用類固醇效果好。但考慮抗藥性問題,建議有感染才用抗生素藥物。藥物使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。
抗組織胺:抗組織胺可減少發作時的搔癢感,臨床治療上第一代藥物與第二代藥物都有在使用。通常第一代藥物止癢效果較佳但易嗜睡;第二代藥物較不易嗜睡,但止癢較果較弱。通常每個人對藥物反應不盡相同,筆者建議可使用2週後再由醫師評估是否換藥。
類固醇:針對異位性皮膚炎和蕁麻疹的止癢可使用類固醇治療,但是劑量和用藥頻率須由醫師評估,以免出現月亮臉、水牛肩或生長遲緩等副作用。
抗生素:抗生素主要用於對付細菌感染的皮膚疾病,例如蜂窩性組織炎和細菌性毛囊炎都可塗抹抗生素藥膏。
抗黴菌藥物:顧名思義是治療黴菌性皮膚病的藥膏,像是體癬、股癬、頭癬、足癬和灰指甲都可以用這類藥物治療。
抗組織胺:抗組織胺的適用範圍廣,可應用在皮膚過敏、蚊蟲叮咬、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。
皮膚過敏發炎時…
最好不要用到以下商品
1.含有酒精成份
2.不要提油救火,凡士林&小護士,當下覺得好一些,過半天&一天,油包覆發炎的皮膚變成悶燒效應,紅腫脫皮更嚴重...
3.液態乳液,卻有膠膜黏黏感…塗抹會起屑屑
4.液態乳液,卻結塊油油的
5.動物油,有些人會產生過敏
6.香精&成份種類太多的乳液,增加負擔
現在
市面上,有很多針對過敏、濕疹、皮膚炎專用的乳液
可以詢問藥劑師&皮膚科醫生
拿商品給移師看成份是否適合使用
我能擦的乳液商品...
德國歐珂蔓 橄欖加護保濕雪花霜
Herbacin 小甘菊經典護手霜
永騰嚴選 MIT綿羊油保養霜
異位性皮膚炎的乳液,哪種成分最有效?甚麼樣的乳液可以丟了!皮膚科林政賢醫師ft.賴柏如醫師,教你聰明選乳液!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SKhyCDkDPg
還有神經醯胺、PEA的乳液
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新的治療?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是什麼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lEL2r0JQ0I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聽起來你的皮膚屏障可能已經受損,導致擦乳液時不僅無法保濕,反而產生刺激和不適。你的狀況有幾個可能的問題點:
乳液成分不適合你的皮膚狀況
含酒精(如乙醇、變性酒精)的乳液會讓受損的皮膚更刺痛,甚至進一步破壞屏障。
含石油類成分(如礦物油、凡士林)雖然能封住水分,但對某些皮膚類型來說會悶住,導致發炎或爆痘。
某些人工香精或防腐劑(如MI/MCI)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。
皮膚屏障已經受損,單純補水鎖水無法解決問題
你的皮膚可能缺少天然保濕因子(NMF),所以即使擦乳液,水分還是流失,導致越擦越乾。
當皮膚發炎、紅腫、脫皮時,單純的潤膚劑可能不夠,需要修復屏障的成分,如神經醯胺(Ceramide)、膽固醇(Cholesterol)、脂肪酸(Fatty Acids)等。
皮膚可能對某些基底成分有反應
你可能對某些「封閉性」太強的乳霜成分(如矽靈Dimethicone)感到悶濕不適。
有些人對羊毛脂(Lanolin)或某些植物油(如椰子油)會有刺激反應,導致發癢或毛孔堵塞。
建議做法:
✅ 換成低刺激、強修復型乳液
選擇無酒精、無香精、無MI/MCI防腐劑的產品。
含神經醯胺、膽固醇、脂肪酸的乳液能幫助修復屏障,減少水分流失。
溫和的保濕成分(如玻尿酸、甘油、尿素、泛醇B5)有助於補水但不刺激。
如果對礦物油敏感,可以改用**角鯊烷(Squalane)或植物油(如荷荷巴油)**作為油脂封層。
✅ 皮膚極度受損時,先修復屏障而非硬擦乳液
可以嘗試生理鹽水冷敷來降紅,減少刺激。
使用溫和的藥用修復霜(如Cicaplast、B5修復霜、Avene Cicalfate)幫助皮膚屏障重建。
✅ 避免以下產品或行為
刺激性洗面乳(含SLS/SLES)、熱水洗臉、過度去角質。
不適合的乳液或藥膏,可能讓發炎加重。
太悶太厚重的產品,可能導致皮膚感覺不透氣而更癢。
你的皮膚可能不是單純「乾燥」,而是「屏障受損」,所以一般乳液反而讓狀況更糟。
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皮膚適合哪種成分,可以逐一排除,或找皮膚科做專業測試。
這種狀況超常見,很多皮膚科醫師只管「壓制症狀」,不太會教你怎麼修復根本問題。類固醇雖然有效,但長期使用可能會讓皮膚變薄、容易反覆發作,甚至出現「類固醇依賴性皮炎」,所以確實不能當長期解決方案。
你現在的重點應該是:
✅ 短期內降低炎症,但不依賴類固醇
✅ 長期修復皮膚屏障,讓皮膚自帶防禦力
短期策略(減少刺激 & 降低發炎)
減少外部刺激
改用無皂鹼、溫和pH5.5的潔面產品(如CeraVe、Avene、Eucerin)。
**洗臉用溫水,不要太熱,**太熱的水會洗掉皮膚天然油脂,加重乾燥。
避免任何去角質產品(酸類、水楊酸、果酸、磨砂),讓皮膚有時間自我修復。
舒緩發炎,不靠類固醇
B5(泛醇)、積雪草、神經醯胺、燕麥萃取都是很好的非類固醇舒緩成分。
生理鹽水濕敷(一天2次,每次5分鐘):這是最便宜又有效的降紅方法,比亂擦乳液更有用。
長期策略(修復皮膚屏障)
選擇適合你的保養品(關鍵是「修復屏障」,不是只補水)
保濕+修復型乳液:選擇神經醯胺(Ceramide)+ 胆固醇(Cholesterol)+ 脂肪酸(Fatty Acids),這三個是皮膚屏障的主要成分。
避免酒精、防腐劑(MI/MCI)、香精,這些可能會讓發炎更嚴重。
建立溫和的護膚習慣
洗臉不過度:一天最多兩次,清水洗臉也可以。
乳液要選對,不要強行擦:如果擦了之後反而更乾燥,那就代表成分不適合,換成單純的角鯊烷油或燕麥霜試試。
內服保養也很重要
魚油(EPA+DHA)、B群、維生素C、鋅有助於降低皮膚發炎。
多喝水,但不要猛灌,保持皮膚內部的水分平衡。
減少高糖、高油飲食,這些會影響皮膚的發炎程度。
實戰流程(從現在開始做)
先停掉所有可能刺激的保養品(先讓皮膚休息幾天,回歸最簡單的清潔+修復)。
試試生理鹽水冷敷,搭配低刺激的修復乳霜(像Avene Cicalfate、Cicaplast B5)。
如果還是一直發炎,考慮是不是內部問題(飲食、壓力、過敏原)。
找比一般皮膚科更專業的「敏感肌專科」或「功能醫學診所」,這些醫師比較懂得從根本修復。
結論
你的問題不是「乳液沒用」,而是皮膚屏障受損,導致水分鎖不住+對外界刺激超敏感,所以市面上普通的乳液對你來說反而變成「二次傷害」。解法就是減少外部刺激+選擇真正有修復力的產品,搭配內部營養補充,讓皮膚自己恢復健康。
這樣做比一直擦類固醇有效得多,還能從根本改善!